关爱学校:孩子,你们并不孤独!(下)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关爱是一种力量
关爱是一种力量

作者/姚勇 编辑/木可
【媒体转载须经大公网及作者授权】

石清华和他的孩子们

   关爱学校的103个孩子,有的曾经是留守儿童、外出打工儿童,有的是赤贫家庭、单亲家庭和暴力家庭的孩子、服刑人员子女,也有孤儿,他们来自青海、甘肃、安徽、四川、河南、辽宁、西藏、海南等省,年龄跨度从4岁到18岁。
   她的创始人石清华夫妇来自安徽金寨,是一对曾流落街头乞讨的患难夫妻。1997年,石清华一家三口因为被严重烧伤来到北京求医。无助之时,他们被迫流落街头,讨饭吃、睡天桥。后来,寻求医治以至灰心绝望之时,遇到一些陌生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结束了流浪的生活。
   “正是深知流浪的艰辛和痛苦,我越加感受到好心的珍贵。”于是,源于感恩,从2004年起,石清华开始收留流浪儿。几年过去,他收养的“儿子”和“闺女”从最初的7个,壮大到现在的103个。其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4岁。

刚开始,一切都很难。

   每天一睁眼,石清华就为孩子们的吃喝犯愁。最困难时,他甚至去菜市场捡菜叶。有一年,他曾因为交不起房租,带着一群孩子,东挪西借地搬了4次家。面对自己的无力和无助,石清华曾经想过退却。但是,每当望着那些需要帮助、渴望温暖的孩子们无辜的脸,他的心就隐隐作痛。“如果我不管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他不敢继续往下想,只能咬咬牙,对自己说:“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我不能简单地养活他们,得有人教育啊!”出于这样的初衷,石清华开始想办法让这群孩子能够拥有受教育的权力。
   虽然食物、衣物、房屋维修、教师工资、义工、租金等无一不缺,但石清华尽可能用最先进的理念来教育这些孩子,使这些从4岁到18岁年龄不等的孩子们在物质与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都有良好的成长。

记者手记
标题

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是赤贫家庭、他们是服刑人员子女,他们也有孤儿……

往期回顾
相关专题
群像

在这里,找到自己

制作团队

□ 摄  影:姚  勇
□ 编  辑:木  可
□ 出  品:大公网采访中心
□ 大公网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
  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结语

学校的现在

   目前,关爱学校全校7个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一,103个孩子不是按年龄分班,而是根据各自的基础情况。因此,在同一个班里,最大的可能有十七八岁,最小的却只有六七岁。
   挺过了最初的艰难,现在关爱之家的一切仍很紧缺。但石清华却很满足:“至少,房租有爱心团体垫付,孩子们暂时不用四处搬家了;好心人捐献的衣服虽然不是新的,可旧的、破的也能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