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春山:各位大公网的网友,大家好。我是木春山。欢迎大家收看我们的访谈的节目,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节目是加藤嘉一的访谈,日本学者加藤嘉一是我们的老朋友,欢迎加藤。
加藤嘉一:你好。
木春山:其实我们的聊天可以从一个很人性化的角度开始,首先谈谈你个人问题。因为我觉得很多的中国的网友非常关注,觉得加藤嘉一好像消失了很长时间。
加藤嘉一:是吗?
木春山:现在你又回归了,回归到中国来,我们很想知道你过去的这些年,你在忙什么?你未来有什么打算?
加藤嘉一:首先不能说是回归或者离开,我也没有,我的状态是没有离开中国的,这是第一点。那我说回归,现在毕竟人在美国,我2012年八月份离开了一段时间,然后在美国,我当时要进行三年的访美计划。过去两年在哈佛待了两年,第一年在肯尼迪,第二年在亚洲中心,主要是研究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的发展的模式,发生的变化,包括中美关系,从美国的角度包括美国的东亚问题学者,包括搞日本的,搞中国的,他们是如何看待今天东亚的一种发展状态的,我也就是说采访了很多很多人,很多美国的学者,包括在美国的亚裔学者,他们是怎样看待今天的中国发展。包括两国关系,中国日本关系。
所以前两年主要是紧跟学术,后一年更多从一个政策,美国的征程是怎样形成的,尤其是对华的政策,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有什么样的地位,比如说前一段习总和安倍首相在北京见面的时候。
木春山:习安会。
加藤嘉一:习安会,美国的政策是如何关注的,到底关注哪些方面。当然那个时候,习安会和安倍首相凭什么见面,见面了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会面,一个场合,他们就非常关注。这一系列的现象和这么一个情节对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简单跟各位汇报一下,过去的两年,我主要是在美国,没有那么的忙,也没有接受很多的采访,但我也采访很多的人。
木春山:交流思想?
加藤嘉一:是,很好的游说一下,充电一下,也不能说为的是回归,但是这是一个过程,是这样子。
木春山: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大公网今天来邀请你过来做交流,做访谈这样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你的身份很特殊,你是一个日本人,但是你在中国学习,又去美国学习,英文、日文、中文都非常非常的好,可以说有一个国际化背景,所以,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美日关系,这个大三角关系在亚太,对我来讲,我觉得应该是在亚太地区是最重要的三边关系,可以中俄美都没有这么重要,我认为中日美是最重要的亚太的一个三角关系,所以你有这样的背景,今天来谈这样的话题非常的适合。
就像你谈到习安会,我们都非常关注,中国人觉得可以说有两个观点,觉得习应该去见安倍,这是一种观点,觉得人家毕竟来了,来了都是客,你就要见一见。第二种观点认为,你不应该见他,即使来了也不应该见,因为可能我们见了之后,安倍也不会做太大的让步,比如说靖国神社问题,比如说我们岛屿争端问题,也是无解。所以,中国有这两种观点,就你的研究和观察来讲,包括大公网的网友也很想知道,日本人,日本的媒体,日本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看待习安会?
加藤嘉一:首先我非常明显的感觉的到,习安会之前的日本、中国两国国内的氛围是非常不一样的,日本国内也不能说是盲目的,但是非常赤裸裸的去关注安倍首相到北京以后,不能见到习总。不能说形式主义,但是你能不能见面,如果你见不到。
木春山:赤裸裸的关注。
加藤嘉一:对,两国关系继续恶化下去,如果见的那些市场人士,包括因为我经常谈的中国共鸣的问题,很多市场人士看不到中国的,也不能说简单的反日,因为日本也不知道什么样反日两个字,然后反华、反日,我觉得这个词是非常不到位的,但是,看到两国关系不太理想,不太良好,我看到这个情况之后,很多日本的企业家,因为现在日本企业家在中国两万以上。
木春山:对。
加藤嘉一:那就是说他们很关注中国国内的对日的舆论氛围,他们是非常关注,这个可以理解。那就是说,很多市场人事包括舆论,我很惊讶,之前据我所知,日本的很多大报,你也知道,大报媒体,他们主要是以批评中国为主,而且很多时候是为了批评而批评。
但是,这一次我明显的感觉的到,他们是真的非常的表现出一种渴望,安倍首相到北京以后,一定要跟习总见面。这种见面非常重要,强调这种重要性本身,远远超过中国媒体,或者中国国内的氛围,这是我第一个观察。
第二个,结果来说,见到了,见着了,但是对此解读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据我所知,我那时候在美国,我也在美国跟日本的朋友,跟中国的朋友共同的探讨。
木春山:交流。
加藤嘉一:你也知道对于中国来说,或者习总来说,没有四点原则共识,没有共识没有会谈。
木春山:这是基础。
加藤嘉一:这是个基础,这是中方一定要这样子。
木春山:对。
加藤嘉一:当然我不认为这四点原则共识里面是什么中方做出了更多的妥协,或者是日方做出了更多的妥协。从四点原则共识本身来看,它也提到了两国的政治障碍的问题,也提到了岛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它的表述来看,日方、中方都做出了很多的主张,那共识里面也没有提到,日本的首相不参拜靖国神社,它只是提到了我们要克服政治障碍。
木春山:对。
加藤嘉一:当然,这肯定指的跟历史事件有关系,包括东海,对于紧张形势升级的原因和背景,两国拥有不同的主张,他也没有直接的提到岛的问题,存在的争端怎么样,我相信对此中方是没有那么的满意的,中方肯定希望更直接的提到神社、岛。
木春山:这就是很多中国人觉得,我们既然有四点共识,但是也没有完全的满足中方的需求。
加藤嘉一:是,这里面我认为中国、日本两国的社会读者都得明白,这个外交辞令,外交谈判是非常微妙,而且两国的外交部门是不可能轻易妥协的。但是,重要的是两国都得有数。这个四点共识,文字上都是这样子,但是实际上这个不是一种秘约,但是说,背后的两国的外交部门,他们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说我们经常说最好的外交谈判是你拿50%,我拿50%。
木春山:互相妥协。
加藤嘉一: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觉得那个四点共识上,我认为双方都没有做出不必要的妥协,都有所主张。
加藤嘉一:对此,日方就不满意了。所以我的看法是,当然我说日方不满意,但是日本的很多的媒体,就是直接的说,这是个日中首脑会谈。但是,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个不是正式的会谈,这是一次利用国际场合的两国的领导人之间的一次会面,或者两国出席APEC会议的领导人,既然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那这样见一下,这是一个更多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比较寒暄式的这么一个碰面或者会面。当然,四点原则共识我们也提到了海上联络机制,我们要建立危机管理的机制,我们要尊重四个文件,两国建交以来的四个文件。
木春山:对。
加藤嘉一:我认为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通过这么一个会谈,那现在两国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好转,或者改善,那我认为还得观察,毕竟一次会面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明年战后70周年,很重要。这个时候我深知我不知道能不能,我是认为,既然习总和安倍首相都是那种在国内国外都有一种很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这么一个领导人,我觉得他们可以做一些比较大胆的对日,对华,比较大胆的一种主张,或者一种尝试。比如说,主题一定要和平反战,我也看到了前一段习总去了南京,我甚至认为安倍首相可以去南京一趟,习总也去广岛一趟,没有什么不好的。两国的领导人,两国的外交部门的人,好好的精心的沟通的前提下,两国的领导人反问对方国家的老百姓,能够最有力量的渴望和平的那个地方,但是前提是双方都能够双方的要求,双方的希望。在这种前提之下,如果明年,安倍首相能够访问南京,习总能够访问广岛,以前胡耀邦是访问过长崎的,不是没有先例的。
木春山:30多年前。
加藤嘉一:对,小泉纯一郎先生是访问过北京卢沟桥,不是没有先例的,这个一点没有政治问题。如果说有问题,那我们舆论制造的,我们舆论不必要施加的压力。所以我是认为,如果明年战后70周年,有这么一个互访,和平互访,我认为,对于两国关系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木春山:舆论的压力,加藤把问题都推到了我们媒体的身上。
加藤嘉一:包括我本人。
木春山:其实舆论很重要,这次习安会你肯定也注意到了,中国的媒体会觉得:你看他拍的照片,还有拍的VIDEO,好像习总是很不高兴的样子,日本媒体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说,安倍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加藤嘉一:首先有的,日本很多的媒体,但是没有批评中方有什么样的问题,只是习总的脸,它的表情毕竟跟其他的场合不一样,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点我认为安倍首相说的,我认为他处理的还是比较克制的,因为他也在会谈结束以后,面对日本媒体记者他也表到了两个意思,一个中方应该有中方的国情,习总应该面临他的压力也好,他在国内的一些处境,我们应该表示理解。
木春山:这种理解非常重要。
加藤嘉一:这是第一,第二,我不知道中国媒体有没有报道,他会谈结束以后,接受富士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安倍首相说,不同于会谈的场合,不同于习安会的场合,APEC场合,习总跟安倍首相说,第一次会面咱俩是他者,他人,别人,但第二次会面我们将是朋友,这是习总对安倍说的,这是安倍首相告诉日本媒体这不是我说的,我没有办法证实这句话的公信力,或者可信度。但是,我认为可以理解,我认为习总对安倍首相,因为毕竟安倍首相他参拜过靖国神社。我非常理解习总见安倍首相,哪怕是北京APEC的场合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安倍首相对于习总那样的表情,习总对来访问北京的安倍首相,都能够做出这么一个外交努力,或者政治努力,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跟刚才我说70周年,战后70年,两国的领导人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觉得非常重要。
木春山:没问题,非常感谢加藤嘉一做客大公网的访谈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与老外畅聊“轻政治”
告诉你不一样的世界
嘉宾
加藤嘉一
日本问题专家;美国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持人
木春山
大公网评论员,国际政经观察人士,专栏作者。
出品人:林学飞
总监制:王文韬
总策划 : 木春山
监制 : 陈国栋
编导 : 王田田
主持 : 木春山
摄像 : 冯昊
后期 : 周晨杨
摄影 : 张文杰